11月17日,第三届生物药物与分子调控瓯江论坛在温州医科大学落下帷幕。
此次论坛作为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暨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投用的重要学术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重大疾病新机制/新靶点发现、创新技术及原创新药研究两大主题,展开高层次学术交流。
分会场1:重大疾病新机制/新靶标发现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陈忠 《癫痫发病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研究》
浙江中医药大学陈忠校长介绍了包括海马下托GABA能神经元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细胞介导癫痫发病的新功能与新机制,并提出了难治性癫痫耐药形成的分子机理,并展示了其在靶向癫痫进展干预中的新靶标鉴定,药物设计以及相关靶向递送策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2. 山东大学/北京大学 孙金鹏 《发现并鉴定GPCR作为声音和平衡的直接受体》
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孙金鹏教授总结了GPCR受体的国际研究进展,介绍了他的课题组在GPCR领域内的开创性工作——发现了感知听觉和平衡的GPCR受体GPR133,并明确了该受体可通过机械感应信号介导听觉的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颠覆了国际上关于GPCR不可能是听觉和平衡感知受体的普遍认知,为相关药物靶点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3. 北京大学 王世强 《β1与β2肾上腺素受体互作及纳米信号域》
北京大学王世强教授介绍了β1与β2肾上腺素受体在钙离子调控介导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子机理,提出了β1与β2肾上腺素受体精细调节钙离子波动的分子模型,并在此模型的研究中发现了多个疾病干预新靶标,建立了相关疾病诊断、治疗的生物医学工程策略。
4. 山东齐鲁医院 张澄 《心血管重构的发生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山东大学/山东齐鲁医院的张澄教授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系统地分享了他的研究团队在心钠肽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在心血管内稳态重构进而介导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新功能,并且在相关分子通路中发现了可供干预的新靶标,开辟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5.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张宏 《多细胞生物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在细胞自噬这一基本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了以钙离子及FIP200蛋白为主导的细胞自噬调控蛋白机器,并解读了关键蛋白机器介导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理,填补了自噬研究中核心环节的缺失领域空白,为相关疾病新靶标的鉴定与干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荣斌 《危险感应与无菌性炎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斌教授总结了无菌性炎症中天然免疫细胞感知微环境危险信号,调控炎症进展与消退的分子机理,并以此出发,展示了他的课题组在新型危险感知受体鉴定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包括垂体轴分泌a-MSH调控Mc5r受体介导髓系造血影响肿瘤肿瘤免疫反应,以及中性粒细胞凋亡产生LysoPS激活GPR34调控ILC3活化介导组织修复等相关研究工作,为干预无菌性炎症提供了新靶标与候选药物分子。
7. 西湖大学 裴端卿 《细胞命运调控的机理研究》
西湖大学裴端卿教授就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PSC)重编程机制的国际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展望,裴教授亦展示了他的课题组在iPSC表观遗传控制、染色质重塑、重编程蛋白质机器方面的最新成果,提出了iPSC编辑的新方法,这为iPSC未来的转化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8. 华中科技大学 刘剑峰 《GPCR二聚体激活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刘剑锋教授就GPCR二聚体的结构解析与功能相关性,以及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展示了GPCR二聚体激活信号在人类疾病中的重要调控功能,这些新颖的原创性研究工作为开发新型GPCR小分子调控剂、纳米抗体等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
9. 浙江大学 张岩 《GPCR Phammacology: StructuralBasi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Rational Drug Design》
浙江大学张岩教授介绍GPCR信号转导和结构药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其基于冷冻电镜的GPCR的结构解析,描绘GPCR分子机器运作调控相关疾病进展的精细分子机理,同时张教授提出了structural based rational drug design策略,并基于此成功发现了GPCR的新型激动剂,这对靶向GPCR的药物研发提供了范式指导。
10. Moosa Mohammadi 《Structure Basis for FGF Hormone Signaling》
温州医科大学/瓯江实验室教授Moosa Mohammadi作为FGF领域的领军人物,系统剖析了国际上在FGF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的重点与难点,同时Moosa教授就内分泌型FGF23-FGFR多元复合物结构解析的相关标志性前沿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据此提出了FGF阈值调控的分子模型,为FGF未来的功能研究及相关蛋白药物设计指明了一条新方向。
11. 陆军军医大学 吴玉章 《Immunology Big Data: Progress & Challenges》
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从免疫大数据的角度高屋建瓴的提出了抗原表位鉴定、设计及改造的新技术体系,展示了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建立的表位数据库Epitope database of China,基于此,吴教授展望了这些技术体系在我国感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从国家战略层面预测了未来免疫大数据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12. 上海科技大学 沈伟 《体温和血糖的神经调控》
上海科技大学沈伟教授分享了他在体温和血糖神经调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鉴定出TRPC4是机体内部温度变化调节的关键分子节点,以及FGF4是神经-代谢系统交互对话进而介导能量代谢生理稳态中的重要调控因子,这些亮点研究为发现相关疾病新靶标,提出干预新策略奠定了坚实了理论基础。
分会场2:创新技术及原创新药研究
1、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李佳教授分享了基于多维组学的急性髓性白血病耐药机制探索与创新物研发实践的报告。他以FLT3为例系统的展示了如何从临床的多维组学全景图探究急性髓性白血病耐药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发联合用药策略逆转急性髓性白血病耐药。
2、陆军军医大学邹全明教授分享了关于疫苗及生物制药前沿进展及科学难题的报告。疫苗是人类抵抗感染性疾病的“利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先后成功制备了多种超级细菌的首创疫苗,以及他们的多联价疫苗。为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药科大学孙宏斌教授分享了关于慢性炎性疾病新药发现研究的报告。炎症是“百病之源”,他以PPARα/β/γ和cGAS-sting为靶点,通过一系列的结构优化获得多个成药性极高的新型化合物,为非酒精性脂肪病和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昆明医科大学陈策实教授分享了关于靶向泛素化修饰治疗乳腺癌的报告。他介绍了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现状和研究前沿,分享了多个合成小分子药物和天然小分子药物靶向靶向泛素化修饰抗乳腺癌药理研究,为抗乳腺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策略。
北京大学陈鹏教授分享了活细胞化学反应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他们开发了一系列能够在活细胞内进行可控的成键和断键反应的技术,成为众多学者研究肿瘤等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的开发的新“利器”。
北京协和医学院程涛教授介绍了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的研究前沿,在阐明了在白血病环境下正常造血干、祖细胞与恶性细胞的竞争规律的情况下,其改造的基因工程干细胞可以逆转急性白血病。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南京大学华子春介绍了细菌或病毒转化为肿瘤杀手的发现和改造过程。细菌或病毒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包装,能够成为协助人体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的 “利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山东大学鞠建华教授介绍了一系列从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中分离的全新结构的抗菌药物的发现过程。大自然万物“相生相克” 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的药物发现具有无限可能,同时改造后的微生物还可以创造新药物。
上海复旦大学李聪教授分享了关于创新放射性核药研发及临床转化的报告。他们将放射性核药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可视化的手术导航策略,为今后精准的分子水平的手术带来了新的希望。
清华大学陈立功教授全面介绍了SLC转运蛋白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脂肪中的重要病理生理作用,他研发了一系列靶向SLC转运蛋白的先导药物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肝病。
北京协和医学院庾石山教授介绍了熊胆、羚羊角和穿山甲等若干濒危动物药材药效物质以及如何开发高技术替代品。为濒危动物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的新药创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