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当前位置: 中文网站 > 学院新闻 > 正文

喜报!我院徐荷林、张亚利成功入选温州医科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最美导师”


作者:罗徽 审核:刘健      编辑:郑晴怡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4月27日,温州医科大学“导学共同体”建设论坛暨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最美导师”评选会在茶山校区生物医药科研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徐荷林、张亚利成功入选校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最美导师”。

荷韵悠悠、桃李已成林——记“最美导师”徐荷林

徐荷林个人

十年讲台:八千桃李沐春风

徐荷林深耕教学一线十载,以赤诚之心点亮药学求知路。从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到温州医科大学骨干教师,他累计授课5600余课时,培养8000余名学生。主讲课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剂学》分别获评浙江省一流课程与国家数字课程,他用生活实例解析药剂原理,以科研前沿激发探索热情,让“药以济世”的理念深植学生心间。

科研求索:匠心筑就学术高度

在科研领域,徐荷林是勇攀高峰的“拓荒者”。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课题,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跻身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

荷林和学生1

全周期育人:从“小白”到“老兵”的蜕变之路

对学生而言,徐老师是科研路上的“全周期引路人”:

研一:夯基阶段的“逐字导师”

面对“科研小白”,他逐字逐句批注核心文献,用不同颜色标注论点逻辑;要求学生每周提交“周总结”,无论是新技术掌握、文献收获还是实验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研二:攻坚时期的“GPS导航”

实验进入关键期,他推行“细紧”法则:紧盯“数据不隔夜、问题不过周”的进度管理。正是这种细如发、紧相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科研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研三:择业路口的“战略军师”

毕业季时,他构建“学术-产业双轨体系”:为学术型学生定制顶尖学府推荐信,带领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为就业型学生对接药企实训基地,搭建产业桥梁。不论未来走向何方,他始终提醒我们:药学人的终点,是服务患者、回归临床,让科研真正落地。

荷林和学生3

团队文化:小蚂蚁里的大精神

作为党支部书记,徐老师将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带领支部获评“浙江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他为课题组取名“乐研小蚂蚁团队”,寓意以蚂蚁般的坚韧攻克科研难题,在协作中寻找探索的快乐。时常组织团建活动,每周“跨界交流会”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均有多位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TOP1区论文,也涌现出了多位优秀的学生代表。这让“严谨”与“成就”成为团队的精神底色。

十年光阴,徐荷林老师以荷之清雅、土之厚实、光之温暖,在药学园地里深耕细作。从文献批注到人生规划,从实验室到党建阵地,他用“全周期陪伴”诠释师者匠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生长因子”——在科研沃土上扎根,在临床实践中结果,最终长成照亮他人的星辰。

科研路上的超级饲养员”——记“最美导师”张亚利

张亚利个人照

学术“饲养员”:科研成长的精准培育

张亚利以“精细化培养”理念深耕科研育人,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她将实验指导视为“学术主食”,要求学生吃透文献与技术原理,双周组会化身“课题体检”,用问题清单当场“开方”,文献分享会如“科研维生素”,她更注重成果转化,带领团队发表85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达158),9项专利中“C66胶囊”以1.3亿元创温医大转化纪录,让学生从“养细胞”到“养成果”全程参与科研闭环。

07d3cbdc5f62503e90b73f2e91af976

知行摆渡人:三维度的成长领航

张亚利的育人模式如“科研游轮”,设三个特色“舱位”:

“文化头等舱”打造科研生态:直把课题组打造成了药学院的"五星级科研游轮"!

“思想VIP舱”注入红色基因:带学生去红军纪念馆,提升爱党向党的思想觉悟

“实践豪华舱”延伸科研价值:发起“药暖基层”行动,组织义诊送药,从文成山区到青藏高原,学生在送药时感悟到:“科研的温暖,是患者接过药时眼里的光。”

0c1a680d8da7aebcff8dac87c98289e

生活补给员:细节里的温暖哲学

张亚利用“投喂”构建情感联结,让课题组成为“有温度的科研共同体”。

舌尖上的科研关怀:今日水果坚果桂花糕,明日有机枸杞和茶包,用美食治愈科研焦虑。

脆弱时刻的守护力:师兄急诊时送的“丑毯子”成温暖象征,她常说“别怕,我在’”——实验失败时的拥抱、论文拒稿时的深夜长谈,让学生在挫折中感受支撑。

快乐科研KPI:将“投喂”与“投稿”绑定,每月集体生日会蛋糕、团建安排爬山、滑冰等活动,“跟着亚利,毫不费力”成为团队加油口号,用生活乐趣平衡科研压力。

6c5b1e52bf75947d0cfd7157c0982d9

桃李星河:被激活的“学术赛亚人”

在张亚利的培育下,学生实现多元成长:学术上,通过系统培养体系,掌握前沿动态攀登科研高峰;精神传承上,让“科研报国”的信念与“温暖互助”的组风代代相传。正如学生所言:“张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做实验,更是用科研温暖世界。”从“学术小白”到“全能战士”,她用三重角色激活成长因子,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能发光、会发热的“学术赛亚人”,在科研与人生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关闭